你知道第三套人民币里哪张“最短命”?

2025-10-29bj03
导读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,但并不是所有面额的票券都在这一天面市的。之前的知识分享中我们了解到身世曲折的拾元券“大团结”是1965年才发行的,晚...

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,但并不是所有面额的票券都在这一天面市的。之前的知识分享中我们了解到身世曲折的拾元券“大团结”是1965年才发行的,晚了其他“兄弟姐妹”3年。那大家知道第三套人民币里的“关门币”隔了第三套人民币发行日多久才面市的呢?答案是十年!而这张票券就是“纺织车间”——伍角券。

伍角劵纸币,直到1972年设计文稿才通过国务院审批;2000年退出流通。与同属第三套人民币的其他“兄弟姐妹”比起来,伍角劵晚“降生”了十年。第三套人民币从1962年开始发行,而伍角劵直到1972年才面市,流通时间最短,可以说是第三套人民币的“关门币”。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,实际上从1955年就开始组织设计了。在设计方案中,从一角到十元,正面图案采用了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、“武汉长江大桥”、“纺织车间”、“女拖拉机手”、“车床工人”、“炼钢工人”、“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”等。不过在设计之初,伍角劵的图案,并不是“纺织车间”。

伍角劵素描稿

1959年初,中国人民银行上报新版人民币方案时,周恩来总理曾作出详细的批示。其后,美术专家和印制专家反复修改,拿出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稿。半年后再次上报设计修改稿。不过,伍角劵的设计方案没被认可。于是,当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设计方案被国务院认可并开始制造流通,伍角劵依然没见踪影。对于伍角劵的设计,周恩来总理在审批设计稿时提出:“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”。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报设计稿样,7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,因此,票面年份为“1972”年。这版伍角劵,成了第三套人民币中最后“出生”的。

伍角劵设计稿

在制作工艺和用材上,第三套人民币也有些特别之处。印钞纸的使用上就有多种,上面的冠字也有不同,就连流水号也有七位和八位之分……最初,伍角劵在1973年至1981年制作时用的是单面凹印,纸张则是满版国旗五角星水印钞票纸,专业的油墨配方,色调深浓,票面触摸有明显凹凸感。该版本制作复杂,印制成本高,俗称“凹版水印伍角劵”,首发冠号为“165”,关门冠号为“853”。1982年起,防伪等级降低了,改为印制成本低的胶版印制,纸张也变成了无水印钞票纸,胶版的油墨配方色调较淡,票面用手触摸无凹凸感,俗称“平版无水印伍角劵”,首发冠号为“123”,关门冠号为“831”。在这一变化过程中,一个“意外”造就了特别的伍角劵——当时印钞厂还有没用完的满版国旗五角星水印钞票纸,改为胶版印制后,这批剩纸接着用了。于是,在这个伍角劵本应的“凹版水印”和“平版无水印”两个版本之外,又出现了数量不多的“平版水印伍角劵”,这也成了第三套人民币中唯一无意而产生的券种,该版采用胶印油墨,色调较淡,票面无凹凸感,但是却有水印,首发冠号为“514”,关门冠号为“156”。而在这三版伍角券里产生了更一珍罕版别券种的,就是“渡水伍角劵”版。此种伍角券同样是过渡到双面胶印时产生的,所用纸张也为满版国旗五角星水印钞票纸,但是采用的是凹版油墨。因此票面上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六个大字、大写的“伍角”二字、阿拉伯数字的“5”字、拼音“WUJIAO”字母及两处行长钢印看起来像“凹版伍角券”,而票面触摸则与“胶印伍角券”样无凹凸感,这样的票面双重结合体特色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!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kpfr.cn/cpdq/35253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