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套人民币“大拾元”存量“悬念”释疑

2025-10-19bj03
导读第二版人民币“大拾元”,也称“工农图”、“工农像”、“大白边”等,已是收藏市场“当红明星”,报价超过20万元。但是,据资深藏家和有心人统计,“大拾元”的存量有一...

第二版人民币“大拾元”,也称“工农图”、“工农像”、“大白边”等,已是收藏市场“当红明星”,报价超过20万元。但是,据资深藏家和有心人统计,“大拾元”的存量有一大疑问,以下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出的思路,仅供藏友参考。

一、背景资料“大拾元”由苏联代印,分二次委托,第一次是1956年6月14日委托印2亿张,分2批供货,第一批时间是1956年7月,供应7000万张;第二批时间是1956年12月,供应13000万张。

后来于1961年8月26日,第二次委托苏联续印3亿张,这3亿张分4批供货,第一批时间是1961年10月,供货7000万张;第二批是1961年12月,供货9000万张;第三批是1962年4月,供货7000万张;第四批是1962年6月30日,供货7000万张。

根据合同,苏联总共印“大拾元”票券是5亿张。这5亿张票券于1962年2月全部送运中国,安全入库,也就是说“大拾元”5亿张全部在中国。二、问题提出根据资深藏家收集到的冠字分析,发现已收集到的30多个冠字都在6组内,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,印刷量是5亿,应该有50个冠字,怎么只发现30多个冠字呢?为什么已发现的30多个冠字都在6组内?有专家认为当时是否只发行了36个冠字?“大拾元”的号码是7位数,每一个冠字的印刷量是1000万张,按36个冠字计算,大拾元的发行量是3亿6000万张。

三、更多疑问既然“大拾元”印刷量是5亿张,通过冠字计算其发行量只有3亿6千万张,印刷量与发行量之间出现了差距,那么还有1亿4000万张到哪里去了呢?专家设问:由于历史的原因,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,1962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,那么1962年4月与6月第二次发货的“大拾元”,是否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而停止发行呢?无独有偶,第二次后两批发货的数字正好是1亿4000万张。那么1亿4000万张“大拾元”是销毁了?还是堆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金库里?四、补号可能资深藏家在收集“大拾元”冠字的过程中,还发现了一个6小组36个冠字外的冠字,它就是210,这个冠字不合群体,单独存在,那么怎样理解这个冠字呢?这冠字是否可理解为补号券?五、藏家猜想让人百思不解的是那1亿4000万张“大拾元”究竟哪里去了?综合多方看法归纳如下;1.文献出错:1962年中苏关系紧张,苏联单方违约,第2次后两批货币未启运,还在苏联。2.冠字收集不完整,5亿张应该有50个冠字,现在只收集到30多个,还有十几个冠字没有收集到。3.1964年5月14日,回收第二套人民币时,回收上来的流通券与未发行券的1亿4000万张库存券一起销毁了。4.1964年5月14日,回收第二套人民币时,回收上来有流通券当时就销毁,而未发行的1亿4000万新的“大拾元”没有销毁。5.在1966年“文革”中,由于种种原因,被秘密销毁。6.当时只印刷3亿6000万张。7.那1亿4000万张“大拾元”还静静的放在金库里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kpfr.cn/cpdq/34297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